眾所周知,中國連鎖藥店中真正的全國性連鎖數量非常少。連鎖百強中,除了國大藥房,其他4家民營上市連鎖都稱不上真正的全國性連鎖,只能算是跨區域連鎖。
來自南方所的數據表明,全國連鎖綜合實力百強榜中,跨三個省區以上、并在各個省區真正成規模經營的連鎖只有8家,分別是國大藥房、大參林、一心堂、老百姓、益豐、海王星辰、甘肅眾友、南京醫藥,跨兩個以上省區成規模經營的還可以加上正和祥、懷仁、健之佳、金天4家。也就是說,連鎖百強中區域連鎖達88家。
從全國連鎖藥店企業的分布情況看,5409家藥店連鎖企業中,跨區域連鎖只有12家,占比不足0.24%。
從經營門店數量看,全國22萬多家連鎖門店中,12家跨區域連鎖的門店總數約2.2萬家,占比不足10%
從銷售額來看,全國藥店100家門店以下的中小連鎖和單體藥店占比超過了80%,達3000個億左右;除去上述8家跨區域連鎖的其他中小型連鎖藥店占比超過50%,達1800個億以上;區域龍頭連鎖(地市前三位)的占比超過30%,達1200個億以上。
由此可見,目前我國區域連鎖藥店的格局呈現以下四大特點:
一、區域連鎖是我國零售藥店的主力軍;
二、區域連鎖之間的體量差距非常大,區域龍頭中年銷售5個億以上的已有相當一批連鎖,在10個億左右的也超過了20家;
三、區域連鎖的發展極不平衡,區域龍頭的門店擴張和銷售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中小連鎖企業;
四、區域龍頭連鎖的市場影響力雖然比不上上市連鎖,但遙遙領先于其他中小連鎖,已形成相對強勢的陣營。
醫藥市場是政策主導下的市場。2018年,我們應該都能感受到政策越來越嚴格,監管越來越嚴厲。據不完全統計,僅2018年1-5月,國內醫藥政策就出臺了441份,其中發改委1份,人保部1份,衛健委9份,國家藥監局96份,各部門聯合發布7份,地方級醫藥政策文件321份。
2018年,對藥店影響最大的政策有4個——
一是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。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辦法于4月份在廣東率先實施。11月23日,商務部發布《全國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指導意見(征求意見稿)》提出,到 2020 年,全國大部分省市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基本建立。此舉對藥店專業服務能力的要求空前提高,全國藥店版圖或將重構。
二是醫保局主導“4+7”帶量采購。9月11日,國家藥品帶量集采(試點)生產企業座談會在上海舉行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慶(4)和沈陽、大連、廣州、深圳、廈門、成都、西安(7)共11個城市被正式確定作為由國家醫保局主導的《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試點》辦法的首批城市。帶量采購政策將極大限度地降低基本藥物及常用藥物的價格,對藥店品類銷售的影響巨大。
三是醫保支付制度改革,國家醫保局的成立,醫保個人帳戶將逐步向門診帳戶轉變。地方醫保政策的調整,特別是近日國家醫保局開展打擊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專項行動“回頭看”。對于零售藥店,重點査處串換藥品,刷卡套取基金等行為,對藥店的影響深遠,應提前做好準備。
四是社保基金由稅務機關征管。在社保繳費比例沒有調理前,五險一金的嚴格征管,對人員密集型的藥店行業而言,無疑將直接增加大量的人工成本,如果真正落地嚴管,將有超過60%甚至更大比例的藥店企業會出現負利潤經營,藥店關門潮或將真正來臨。
上述政策的實施,在規范藥店經營秩序的同時,短期內無疑將大大增加零售藥店的經營成本。在這一點上,連鎖規模越大,對應成本就越高。這是政策環境對區域龍頭連鎖的主要影響所在。誰能盡快適應政策的變化,并在嚴管中取得成本優勢,誰就有可能勝出。